假如只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拯救世界,我会先花55分钟去发现问题,然后再用余下的5分钟解决问题。——人力君
下班刚到家,朋友小段就迫不及待的给我说今天的面试“奇(葩)遇”,更多的是对HR的吐槽,面试部分内容如下:
HR:你为啥来诸暨工作?
小段:我觉得诸暨沿海,发展空间也很大,有很多大型企业也在这里,而且我喜欢这座城市,经济也很好。
HR:你怎么知道诸暨经济好?
小段:我看了最近几年的GDP数据,诸暨经济还是挺好的。
HR:那GDP不能造假吗?
小段:……
听完之后,我忍俊不禁,反问道:你没有问她什么问题吗,小段的回答是没有,提问,其实是一门学问,很多时候,有些HR总会问出一些“模糊不清”的问题,或者是“跑题”的问题,很多人都会遇到,小段只是其中一个,很多网友也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,其中两个蛮有趣:
网友一
面试官:你认为有一天你死了以后你的朋友会怎样评价你?
我:……
(我一脸懵逼,别人怎么评价我干我什么事,人都死了。)
网友二
在校时: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加入我们公司,我们公司......
然而,面试时却问: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?
我:嗯.......
(心里默默的说了一句,不是你让我来的吗???)
可见不会提问是多么尴尬,不仅是面试者或者HR,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去提问,最终导致双方时间的浪费甚至造成矛盾, 或者能解决的问题拖拖拉拉,最后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,造成损失。
提问他人
有效的提问,是为了更好的沟通,会提问的人更像是流水穿石,更加有力、高效,不会提问的人就是滴水穿石,要花费更多的时间,大部分人属于后者,只不过会提问的人能获得更多的“奖赏”。
著名主持人鲁豫入行前,去中央台面试,被要求现场采访张晓海导演,可以把大胡子导演张晓海假设成任何一个人。
鲁豫想到平日的专业课上外教灌输的西方式采访技巧:第一个问题就要让对方明白你对他很了解,问题要尖锐,穷追不舍,她最后一个上场,看着张导的大胡子发问:“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留大胡子?你、赵安、张子扬。”、“你们3个人是中央台最年轻有为的导演,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?”
张导当时的回答,我们无从知晓。但他之后常提起鲁豫的那次“恶狠狠”的采访,说她的问题逼得他无处躲藏。
也正是如此厉害的提问力,让鲁豫在面试中大放异彩、脱颖而出,成为中央台主持人,后来主持《鲁豫有约》,从而被大众熟知。可见,会提问的人总能在关键的场合脱颖而出。
提问自己
如果说提问别人是为了更好的沟通,那么提问自己就是为了更好的反馈提升,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,优秀的人都有自我提问的习惯。
之前看《奇葩说》,里面有个选手叫杨奇函,介绍自己的时候曾说过:睡前都要问问自己,今天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?在节目里,记得当时的现场观众和选手都频频发出了嘘声,也是质疑,觉得他哗众取宠。
我当时是有点不理解的,每天博学进步一点点,难道很糟糕嘛?这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吗,可能“博学”这个词在大家看来太夸张了,假如换个说法:我今天都做了什么?有哪些做的不好的?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?我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?结果会怎么样呢。自我提问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反思,通过自我提问才能不断进步,变得更优秀。
从出生开始,我们带着好奇的眼光探索这个世界,直到学会讲话,开始用提问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。
在学校里,我们学习数学和和历史,在工作中我们了解绩效和考核,但是我们从未学过如何有技巧地进行提问。
虽然我们一直在提问题,然而渐渐的习以为然、变得麻木,在成长中忘记为什么提问题,更有甚者已经停止提问。
如何让问题为我们服务,下面是三种简单的提问技巧:
诊断型提问是质询的开始阶段,它是构建其他问题的基础。我们提出这些问题,和不同的人交谈,获取他们的看法,以便引出潜藏于表面之下的争议和原因,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。
假如你的公司新推出一款产品,却没有销路,你要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;
当你面试的时候,没有得到理想公司的offer,你要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;
在招聘的时候你要判断候选人的专业能力;
或者在金三银四的季节作为HR为什么没有招到合适的人;
这些都需要诊断型提问。
当你的牙齿疼痛难忍,于是你前往诊所就诊,医生问你哪里疼,什么时候疼?是咀嚼时,还是饮水时? 然后轻拍、拨弄你的牙齿,你会从桌子上跳了起来。
“抱歉,是这里疼吗?” “是的”,医生说是另外一颗牙出了问题,你是“牵连性疼痛”,X光检查确认了医生的说法。
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,此时医生对你的询问就是诊断型问题,如何去提出诊断型问题呢?
正确提问的技巧:
把症状和特效药联系起来:首先,提出大的、宽泛的、“出了什么问题”,然后缩小范围,瞄准目标。
打听坏消息:不要逃避问题或是转移你的目光,为寻求直接回答而直接提问,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,你首先要承认这个问题。它是什么样的,感觉如何?
研究历史:追本溯源,询问了类似的经历、事件、模式,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。之前有过类似的经历吗,第一次出现的时间?
再次提问:一个问题的存在仅仅意味着有未知或者未预料的事情,确定自己的立场,多问几次,找不同的人问。我们遗漏了什么?
听取不同的意见:我们通常依靠医生来诊断我们的疾病,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永远是对的,也可能是误诊,所以,可以听取第三方的意见。
共情型提问能增进对两类人的理解:陌生人和与你大相径庭的人,一位正在经历离婚困扰的朋友、一位患癌的家庭成员、一位与学校和社会相抗衡的青少年等等。当你想要接触一位来自不同地方、不同背景或者不同视角的人时,使用这种发问方式。
共情型问题,探究人的工作动力、思考的根源、恐惧的来源以及感觉的产生,只是简单的提问,不带观点或者评价的去聆听,给沉默留有空间,让想法自由融合,让人深思或把想法表达出来,这些提问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回报。
我有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,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很让我惊讶,她告诉我这就是共情提问。
(女儿)小可:我真受不了我们那位老师!他上课总喜欢说他以前如何如何,我真希望转到别的班上去。
朋友:上他的课你可能很无聊吧?
小可:那还用说,坐在那听他说些废话就够受的了。我是说,他根本没想到时代不同啦。
朋友:你觉得他应该跟你们讲些实际点的东西,是不是?
小可:其实也不全是实际的东西,至少他该知道时代不同了,他该接受我们的想法才对。
朋友:如果他改变一下方式,你是不是就不这么排斥他了?
小可:我想是吧。其实,他课讲得不错,我觉得上他的课收获还是蛮多的。
朋友:其实你是很爱学习的。
……
如何去提出共情型问题,提问的技巧:
试新鞋:同理心包括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,他在想什么?感觉如何?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上,你会看到什么?
留下回旋余地:首先提大的宽泛性问题,让人们开口说话,邀请他们进入自己感到最舒适、最熟悉的领域(家庭、工作等等)。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啊?
聆听言外之意:你的问题越深入,你就需要注意聆听线索、语气和心情,停顿和犹豫也有隐含意味,同时还有肢体语言、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。说一些安慰关心的话语:确实让人气愤……
建立亲密的距离:表达同情和兴趣,不过,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客观,这样你就不会做出评判,能提出客观的问题或者建议。比如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啊?下一步怎么打算呢?(也可以建议性提问),需要我做点什么?
有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答案,而不得不向对方施压,直视对方,询问他们知道的消息的内容、获取时间,或是他们的作为、说辞以及意图。
我们有时候会这样对孩子,目的在于教他们树立责任感,设置界限,展现他们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;我们对企业问责,因为企业的义务不仅仅在于盈利,如果我们认为出现行为不端、 表现虚伪或者不称职的现象,我们也会对他人问责。
在《反贪风暴3》中, 张智霖饰演联合财富情报组中的刘保强,怀疑廉政公署的陆志廉(古天乐饰)收黑钱,所以对他进行审问:
刘保强 :陆长官,你为什么跟踪死者?
陆志廉:廉政公署查案,不方便透漏。
刘:查什么案?
陆:廉政公署查案,不方便透漏。
刘:你们廉政公署查案,不外乎是贪污案,究竟是他收了钱还是他给了钱?
如此强硬的提问就是反抗型提问,提问的技巧:
了解你的目标:设定目标,你想要得到一份申请,一个承认,一番表达遗憾或者懊悔的言辞?
了解事实:确保事实的完整性和与准确性。如果你要提出指控或者与人对峙,你需要以可靠的信息为依据。姓名、住址、学历、家庭状况等等
准确拟定问题:精准的问题能够引出精确的回答,所以使用直接问句,调整问题,让它支撑你的实际案例。如果你没有得到直接回答注意聆听,再次发问。比如事件发生时你在现场吗?这是你说的吗?
小心提问:如果你要参加战斗,你要扮演的角色远远超过一个雇佣兵,你的学识、经验、激情,都将给你的提问增添紧张感和火药味,精心打磨你的问题,以体现道德权威。
预料会得到防御性的、闪烁其词的或者对抗性的问题。人们不喜欢被严厉斥责,他们可能会忽略问题,逃避答案,或者攻击提问者,而不承认他们的错误或者瑕疵,做好吵吵闹闹的准备。你是认真的吗?你为什么没有停下来?
提问帮助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,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成功、提升职业满意度,最重要的是:过上更加充实、有趣的生活。
巧妙的提问会让人更加聪明,通过提问,我们可以学习、交流、观察、发明创造,思想家普列汉若夫曾说过:有教养的头脑第一个就是善于提问,很多情况下答案就蕴含在恰当的问题之中,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,你也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。


